唐穆宗,这位名声不佳的皇帝,仅仅在位四年,便将唐宪宗辛苦经营的大好局面彻底毁掉。地方军阀再度崛起,重新割据一方。那么,这位皇帝究竟做了哪些事,导致局势迅速恶化,陷入灾难呢?
其实,早在唐穆宗继位之前的那一年,唐宪宗已经开始着手削弱地方势力。他采取了加官进爵的方式,诱导节度使回归中央管辖,强行将地方军阀的权力拆分给各州县,极力扶持地方官员。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分散了节度使的兵权和管理权,避免出现跨州并县的军阀割据势力,再次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。
但遗憾的是,唐宪宗在第二年突然去世,死因扑朔迷离。新登基的唐穆宗立即抛弃了父亲的削藩政策。当时的宰相们提出了一个糟糕的方案,每年强行削减地方藩镇8%的兵力。然而,退下来的士兵无人安置,造成“管杀不管埋”的局面。这些被裁军的士兵习惯了通过战争立功、靠武力换取生计,根本无法安于田园,转而大批涌入社会底层,成为江湖游荡的草莽,甚至有人成了土匪。
这一恶果,不仅中央那些只会坐而论道的官员们未曾预料,连尚未被削减兵力的军队也未曾想到,中央竟会如此对待他们。担忧自身结局如同前辈,这些兵员开始鼓动领导将领抵制中央的削藩政策。若将领不愿意带头抵抗,他们便立刻弃他而去,改推新将领。被中央抛弃的将军,从昔日高高在上的领军人物,一下子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。时间一长,将领与士兵形成铁板一块,彼此依赖,互相成全。
展开剩余61%于是,朝廷的权力不再由节度使单独掌控,而是由军中将领共同决定。这种军队和节度使权力相互制约的局面,正是唐末五代政权频繁更替的根本原因。宋太祖赵匡胤“黄袍加身”的传奇,恐怕也与这种军队习惯息息相关。
唐穆宗在位第二年,唐末割据再度爆发。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去世,他的儿子们被中央扣为人质,不允许回任节度使。于是,底下将领推举王承宗的弟弟王承元接任。然而,中央却命令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调任成德节度使,武宁节度使李愬转任魏博,义城节度使刘悟改任昭义。这三人都是唐宪宗时期削藩的功臣,田弘正曾率军效忠中央,开创削藩先河,李愬率军围剿河北反叛军,刘悟则曾抓捕叛军将领李师道投降中央。
然而,这次藩镇调动成为了最失败的决策。距田弘正带兵围剿成德尚不到十年,唐中央竟然让他孤身赴任成德节度使。面对即将反叛的成德军队,田弘正孤立无援,最终全家三百余口惨遭屠杀。原本无意陷害田弘正的中央,反而成了替罪羊。节度使们对此一清二楚,从此再不敢轻易听命于朝廷。成德牙兵又推举另一将领王庭凑为节度使。
与此同时,军功赫赫的李愬病逝,魏博地区无人领导。田弘正之子田布倾尽家财准备讨伐成德,但途中中央未能及时供应粮草,反而频频催促出兵。魏博将领们逼迫田布追讨军饷,田布则主张用魏博地方财力支付给士兵。魏博军队因此哗变,田布无法控制局面。最终魏博将领威胁田布,如果田布愿意割据河北,他们将继续效忠田布,否则将推选新主帅。无奈之下,田布在父亲灵位前自尽,魏博节度使彻底失陷。
当年生擒李师道的功臣刘悟,遭宦官排挤欺压,不堪屈辱,竟将太监关押起来。一个多月后,郭太后的养子宦官刘承楷逃回长安,刘悟再不敢回京面见皇帝,渐渐与中央关系疏远。河北三镇自此完全独立。
原本较为平稳的局势被彻底打破,准备围剿成德的邻近军区纷纷发生变故,唯独江淮的武宁军仍坚守战场。但大将王智兴带兵私自撤回徐州,屠杀地方官员,抢掠江淮地区。
短短四年间,河北割据,河南宣武军区叛乱,江淮沦陷。朝堂内文官党争激烈,唐王朝已无翻身之力,只能苟延残喘,苦撑了数十年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新宝优配-配资公司排行榜-炒股配资怎么配-个人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